登录 市图数字资源

登  录

身份证号/借书卡号
密码 (默认666666)
平图微信公众平台

平图微信公众平台

平度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

平度图书馆微博

地方文献

首页地方文献地方名人

刘谦初

来源:网络中心 作者:网络信息中心 阅读: 次 日期:2017-06-07

 

张升善

刘谦初(1897.12~1931.4),原名德元,字乾初,曾化名黄伯襄,笔名有潜初、卤夫等,平度刘家庄村(今属田庄镇)人。“谦初”是他于1929年担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后改用的名字。

刘谦初在兄妹7人中居长,8岁入本村私塾就读,满学(读完四书五经)后,又转入黄土岭村高等小学就读。

1913年春,刘谦初以优异成绩考入了美国基督教浸信会创办的平度知务中学。在这里,刘谦初苦读寒窗,心系国事,非常推崇和敬仰岳飞、文天祥、谭嗣同以及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称他们为“救国之俊杰,做人之风范”。年轻的刘谦初忧国忧民,怀抱宏大,立志“炼铁肩,担重任”。

1916年春,袁世凯复辟帝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和讨伐。刘谦初闻讯,义愤填膺,他满怀报国忧民之情,捍卫民主共和制度之志,毅然投笔从戎。于2月下旬的一个深夜,密约了邵廷珍、于迺镇等13名同学,背着学校当局,悄然越墙离校,步行90华里,黎明前赶到蓝村火车站,乘车去青岛投入了讨袁队伍,被编入中华革命军东北军第三支队炮兵团。5月初,随军西进,攻克了高密县城。因作战勇敢,刘谦初和同学们荣获“山东三支队义勇奖牌”。11月归校后,学校当局却以他们违章乱纪为由,将他们开除。他愤然率领同学们在1917年春节后,考入平度师范讲习所,接受师范教育。后来,知务中学校长易人,在学监和进步教师的要求下,师范讲习所答复准许刘谦初等回知务中学专修理科,于1917年底,同时在两校毕业。

1918年春,刘谦初进入齐鲁大学预科暂读,暑假后考入文预科。翌年春,“五四运动”爆发,波及济南,刘谦初怀着忧国忧民的灼热心情,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6月初,校长巴慕德害怕学生运动进一步扩大,招致不测,宣布学校暂时关闭,勒令学生3日内离校。面对学校的无理决定,刘谦初愤然回家。回家后,他积极宣传新思潮、新文化,建学堂,办夜校,开展放脚等妇女解放活动,深受乡邻欢迎。

1919年秋,学校复课。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齐鲁大学,在授课内容、学生管理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书刊阅览,校方不加干涉。刘谦初如饥似渴地接受新文化、新思想。1920年底,齐鲁大学文预科毕业后,刘谦初原打算继续求学深造,可因天灾人祸,公役频繁,家境窘迫,无奈之下,他于1921年春,去黄县崇实中学任教,主讲《国文》和《历史》,一面教书,一面深入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1921年10月,刘谦初因参加李提摩太奖款征文活动获第一名,被保送到燕京大学深造。1922年暑假,他在崇实中学聘期届满后,于9月15日进入燕京大学文理科,插班二年级,主修《历史》,兼修《地理》。

1923年初,他和熊佛西、董秋斯等人发起成立“燕大文学会”,被推举为该会负责人之一,发表了许多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论文和译作。1923年5月5日,在北京大学三院举行的演讲比赛大会上,刘谦初以《武力不能统一今日的中国》为题,做了一番精彩的演讲。此番演讲不仅是一篇讨伐北洋军阀的战斗檄文,也是一篇反对军阀混战的宣言书,博得听众的喝彩,被大会评为第二名。当时,《燕大周刊》主编熊佛西将它破例发表在“向来不载政治文章”的《燕大周刊》上。

刘谦初怀着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但是由于教会学校对进步思想严密封锁,学生很难接触到马列主义。刘谦初突破了学校的禁锢,想方设法地到北京大学图书馆阅读进步书刊。1923年冬,他结识了刚从日本回国的山东同乡、国民党左派青年路友于,后经路介绍,又结识了共产党人方伯务和范鸿劼。从此,他们经常一起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1924年6月,经方伯务、范鸿劼介绍,刘谦初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秘密从事革命活动。 

刘谦初在燕大读书期间,有力地抵制了学校教会的奴化教育,始终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气节。1925年春,他组织燕大文学会的同学排练、公演我国著名剧作家洪深改编的,以揭露和讽刺资产阶级的丑恶灵魂和腐朽本质为内容的话剧《少奶奶的扇子》,触犯了燕大的传教士。他们纷纷向学校提出抗议,要校方出面干涉此事。排练刚刚开始,学校当局就没收了演出海报,封闭礼堂,禁止排演。刘谦初十分愤慨,带领学生据理力争,把批评校方无理阻挠演出的文章贴满了校墙,终于迫使校方撤销禁令,同意公演。文学会在北京协和医院大礼堂公演了这具有进步意义的名剧,斗争获得胜利。

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后,北大、清华等大学的学生奋起响应,而燕大的学生却遭到英、美教师的反对,他们以“不能反对自己的祖国”为“理由”,以关闭学校相威胁,制止学生罢课游行。他们的蛮横行为激怒了广大爱国师生。6月2日,刘谦初首先站出来,以极大的民族义愤,大声疾呼,提出实行全校罢课、游行,抗议帝国主义暴行,声援上海受难同胞。在他的倡导下,当天召开全校学生大会,宣告成立了“燕大沪案后援会”,他和董秋斯被选为该会的主要负责人。6月3日,刘谦初作为燕大学生代表,前往北洋军阀执政府请愿,要求执政府支持群众运动,惩办屠杀中国人民的英国刽子手,并于当晚出席了北京各校“沪案后援会”成立大会。4日,燕大学生奋起罢课,分赴街头游行示威,支援上海的的工人运动。

6月24日,北京各校“沪案后援会”代表48人,前往北洋

军阀执政府请愿,刘谦初被推举为6位发言代表之一。他向代理外交总长沈瑞麟、陆军总长吴光新面询政府对外交涉情况,据理驳难,表现出高昂的爱国热忱和滔滔雄辩的才能,被称为“北京最杰出的学生领袖”。

刘谦初的反帝爱国行动,使学校当局惊骇不已,他们千方百计地设法把刘谦初挤出北京。同年9月,刘谦初燕大毕业,由于学校当局从中作梗,被迫离开古都。他鼓着“铁肩担道义,改革旧教育”的勇气,奔赴镇江润州中学应聘教师。

1925年9月16日,刘谦初到达镇江润州中学。这是一所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创办的学校,学校当局分配他担任初三班国文课。他摒弃照本宣科的旧教法,给学生输送新思想、新文化,领导学生成立课外读书会,定期聚会,介绍阅读心得,交流撰文经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他的组织和倡导下,学生冲破教会的桎梏,阅读新书蔚然成风。在这种形势下,组织学生成立了进步文学团体“木瓜社”,仿效《语丝》的风格,出版了《木瓜》和《流萤》两个文学刊物,抒发议论,针砭时弊,内容新颖,形式活泼,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了学生思想的进步。当时参与主编《木瓜》周刊并为其积极撰文的吴太瑗、王承祖、赵铁城、欧宏璋、杨方益等,后来都成了有影响的抗日爱国人士。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刘谦初决心投入大革命的洪流。8月下旬,赴上海转乘海轮到达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因该校不招收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而未能如愿。在此情况下,他接受了岭南大学附中的聘书,到该校任教。 

刘谦初搬进岭南大学后,很快认识了进步教师杨成志和钟敬文,他们经常一起研读《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新社会观》、《向导》、《中国青年》、《少年先锋》等革命书刊,探讨国民革命和青年运动的理论。

lO月初,刘谦初、钟敬文、杨成志等邀约董秋斯、蔡詠裳,发起建立革命文学团体“倾盖社”,创办《倾盖周刊》。刘谦初先后发表过《寻求》、《试猜“广州的学生哪里去了”》、《革命是一种艺术》、《才百万分之一》、《决心》等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他探求革命真理、参加国民革命的急切心情。其思想也从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急剧转变。

10月20日岭南大学民间文学研究会成立,刘谦初被接受为会员,并积极从事征集研究活动。他应钟敬文的邀约,参与民间文学遗产、清代学者李调之编纂的《粤风》的整理工作,并与钟敬文合译《俍僮情歌》一书,于1928年4月正式出版,被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列为民俗学会丛书之三,成为我国民俗学中的一个珍本。

1926年1 2月初,国民党政府自广州迁至武汉。为了出师河南,讨伐奉系军阀,国民政府决定,将国民革命军主力第四军第十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刘谦初获悉,遂应董秋斯邀约,于12月l5日抵达革命中心武昌,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

1927年1月l5日,第十一军政治部成立,刘谦初被委任宣传科社会股股长。他在加强社会宣传、组织发动群众支援军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得军部器重,被推选为第十一军接待新闻记者委员。期间,在政治部几位共产党员和挚友、湖北省京山县委副书记张文秋的影响下,于1927年1月25日,经王海萍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刘谦初入党后,更加努力工作。除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外,他主要从事宣传教育和培养训练青年干部的工作,为壮大党在十一军的力量,扩大党的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7年2月7日,武汉工、农、商、学、兵各界群众约70万人,隆重举行纪念“二七”大罢工4周年大会。会后,第十一军政治部决定创办《血路》周刊,由编纂股长董秋斯任主编,刘谦初任副主编。在2月15日出版的《血路》创刊号上,刘谦初发表了《“二七”四周年纪念告革命的民众》的论文。这是一篇坚定地支持工人运动,声讨北洋军阀的战斗檄文。在纪念“二七”大罢工4周年的宣传中,刘谦初还应湖北省总工会教育委员会主任林育南的邀请,深入到徐家棚等各大厂矿发表演讲,宣传“二七”大罢工的革命传统,受到了广大工人的热烈欢迎。

    2月12日,第十一军政治部开办宣传员训练班,从全国16个省区250位报名的爱国青年中,选拔45名优秀分子,进行短期训练。刘谦初兼任该班训练教官,主讲《社会进化史》和《中国近百年史》,为出师河南,讨伐奉系军阀培养了一批宣传骨干。

4月26日,刘谦初与早已相熟的京山县农民运动干部、共产党员张文秋在武昌结了婚。他俩在3月28日《中央日报》副刊上,读到了毛泽东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受益匪浅。4月4日他俩又参加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典礼,聆听了毛泽东关于农民运动的重要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后,刘谦初还登门拜访了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的毛泽东。   

4月27日,讨奉战争爆发。刘谦初在新婚后的第4天即随军出发。5月1日,他参与筹备了军政治部在河南确山召开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军民联欢大会,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夺取北伐胜利的斗志。此后,他随军先后抵达汝南、上蔡、临颍、许昌等地。每到一地,他领导军社会股充分利用暂住时间,发动当地群众支援北伐战争。5月4日,部队到达汝南县境,他会同当地国民党县党部,在十八里庙,召开了50余人的农民代表大会,成立了汝南农民协会筹备处和人民讨奉委员会。同时,与农民武装“红枪会”联系,密切配合,对盘踞汝南县城的敌人进行封锁,以作相机攻克之准备。5月28日北伐军攻克了汝南县城,十一军政治部负责救护伤员工作,刘谦初亲赴火线抢运伤员,出色地完成了救护任务。

6月上旬,北伐军与冯玉祥部会师郑州。河南奉军土崩瓦解。中旬,刘谦初返回武汉。时值蒋介石在上海、南京等地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因此,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一军、第十二师组成第二方面军,沿江东征讨蒋,刘谦初积极参加讨蒋之战。7月下旬,奉党组织指示,刘谦初等人奔赴南昌参加起义。但因南浔铁路已被张发奎所阻,无法通过,只得折回武汉,旋与孟用潜等按党的指示赶往上海,接受新的战斗任务。

1927年8月,刘谦初抵达上海,被党组织分配到中共江苏省委,先后在沪西区委和闸北区委从事工运工作。后因形势恶化,党组织指示他隐蔽于公共租界,从事地下秘密工作。

1927年lO月初,党中央调刘谦初、孟用潜、张采真、苏国才等人到福建,从事党组织的恢复整顿工作。刘谦初赴闽后,由闽南特委分配任漳州地区党的书记,负责领导漳州市区、漳州南乡、南靖县、龙溪县、海澄县等地党的工作。鉴于刘谦初不会闽南话,党组织安排共产党员王德做他的向导和翻译。在艰苦的条件下,刘谦初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日以继夜地为党组织的恢复而努力工作。

1927年12月2日至5日,刘谦初作为漳州党的负责人,出席了中共闽南和闽北两个临时特委及各县党的负责人联席会议,选举出中共福建临时省委。会后不久,刘谦初调任石码地区党的书记。12月中旬,刘谦初作为省委巡视员被派往福州做恢复党组织工作。他通过隐蔽在佛教功德林内党的老交通员傅炳恭,联络失散的党员江木煊、郑乃之、黄源等,恢复了党的组织,成立了中共福州市执行委员会,筹建了福州市总工会与市农民协会。

1928年8月底,在厦门召开的福建省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上,选举了福建省委领导机构,刘谦初当选为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刘谦初在担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期间,非常注重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所到之处,都尽可能的通过座谈会、训练班等形式组织党员学习,以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1928年底,他主持创办了省委机关刊物《烈火》月刊,以反映福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工运、农运、学运的斗争形势和经验,推动福建党的工作的开展。

1929年2月3日,党中央调刘谦初到山东工作。此前,党中央调刘谦初到上海,原准备分配他在中央工作。当时的山东党组织因叛徒破坏,省委书记邓恩铭等大批同志被捕,处境十分险恶。为了尽快恢复山东省委的工作,中央将他调往山东任省委书记。刘谦初于3月上旬刚到青岛,就立即向党中央写了增派干部、筹建山东省委的报告。3月下旬抵达济南后,遂化名黄伯襄,以齐鲁大学代课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工作。他席不暇暖,寻找关系,联系同志,很快于4月初成立了新的山东省委,刘谦初任山东省委执行委员长及山东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省委其他组成人员都是执行委员。刘小甫任省委秘书长;王进仁任省委组织部长兼山东巡视员;张文秋(化名陈孟君)任省委妇女部长兼机要秘书;武胡景任省委农工部长。党中央将张文秋调来山东,不仅便于保护省委机关和应付环境,也使刘谦初在工作上有了得力助手。

省委建立后,刘谦初带领省委成员积极从事党组织的恢复工作。他们想方设法深入厂矿企业,与工人中的骨干分子、失去关系的党员们接触,在较短的时间内,一批工厂、学校、商店的党组织得到恢复。 

6月初,党中央指示山东省委沿胶济铁路线发动总同盟罢工。接到指示后,刘谦初立即往来于淄博、潍县、青岛与济南间,部署反帝同盟大罢工,使陷入低潮的工运、农运、学运和兵运又活跃起来。7月21日,他领导的震惊中外的青岛工人反帝同盟大罢工,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国十八年大罢工”。

7月底,刘谦初结束了反帝同盟大罢工的部署工作,返回济南。当他刚踏进省委机关大门时,房东李大嫂一面机警地告诉他“陈先生(张文秋)外出多日没有回来”,一面示意北屋有情况。刘谦初料到情况有变,遂借词退出,转去齐鲁大学广智院(博物馆)一位地下工作同志处隐蔽。原来,在此前由于叛徒告密,顺贡街省委秘书机关被敌人破坏,负责省委秘书工作的刘晓浦夫妇和前来取文件的张文秋同时被捕,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刘谦初为了迅速向党中央汇报这突变的情况,决定立即离济赴沪,不幸于8月6日在明水(今章丘市)火车站,被敌人用照片对出,落入敌人的魔掌。   

刘谦初被捕后,备受酷刑,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12月刘谦初与刘晓浦被国民党济南警备司令部军法执行处判处死刑,上报南京政府候复。

1930年1月,党领导的“互济会”趁山东的国民党“改组派”因内部争斗而逃离山东之际,通知狱中刘谦初等立即“翻供”,上诉和控告“改组派”的陷害,并请律师李化南辩护,经国民党山东高等法院审理,结果将刘谦初改判为8年徒刑,转押到普利门外省高等法院监狱监押执行。

在狱中,刘谦初积极开展狱中斗争,在他的指导与组织下成立了狱中党支部,刘谦初任支部书记,刘晓浦、田位东、王焕章分任组织、宣传、武装委员,领导狱中的党员和难友,开展了大量的秘密工作。他还利用狱中允许犯人看旧小说、唱本的旧例,通过“互济会”和狱外战友,巧妙地将马列主义等进步书刊,伪装成旧小说、唱本夹带到狱中,给狱中党员、难友辅导学习,将监狱变成了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课堂。他还巧妙地在监狱管理人员中,进行爱国、做人、民主及正义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中有的人幡然悔悟,改恶从善,积极帮助“犯人”做好事。

1930年2月,张文秋刑满释放,行前经特许与刘谦初会面,刘谦初激动地说:“回到母亲(指党)身边后,要好好地照顾母亲,听母亲的话,要搞好家务(指为党工作)。”

1930年9月,军阀韩复榘接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一上台就疯狂地镇压革命运动,屠杀共产党人。刘谦初面对案情恶化的局势,镇定自若,坦然处之,下定为主义牺牲的决心。11月初,他在给党中央的信中写道:“事已如此,没有营救的可能,请不必进行营救工作。” “我心里很平静,正在加紧读《社会进化史》,争取时日,多懂一些真理。”

1931年3月,刘谦初已经预感到形势日趋恶化,在生命最后时刻,没有徘徊犹豫和悲苦忧伤,而将生死置之度外,又一次致函妻子张文秋,转告党中央,以解除党组织和同志们的悬念。

1931年4月4日下午2时,国民党山东临时军法会审判委员会,作出了处决刘谦初、邓恩铭等22名共产党员的罪恶决定。5日凌晨,刘谦初从容地取出纸笔,写下了就义前给妻子的遗书,向党组织和同志们作最后的告别:

珍妹:

我在临死之际,

谨向最亲爱的母亲和亲爱的兄弟们告别!

并向你紧握告别之手!

希望你不要为我悲伤。

希你紧记住我的话,

无论在任何条件下,   

都要好好爱护母亲!

孝敬母亲,

听母亲的话!

你千万要保重身体,

好好替我照顾孩子,

千万不要挂念我。

你要振作精神,

重新建立幸福家庭。

你的快乐,也就是我的快乐!

你的幸福,也就是我的幸福!

当时许多中央领导同志都在“苏准会”张文秋的办公处,读过刘谦初的来信,感慨万分,系言许之。任弼时边读边誉:“刘谦初雄辩滔滔,是一位搞政治宣传的人才。”周恩来深情地说:“谦初是党的好干部,他像猛虎关入囚笼,无法施展威力,这是党的损失,应当通知‘互济会’,继续想办法营救。”瞿秋白对张文秋说:“这真是铁窗风味啊!你把这些信编上号码,好好保存起来,将来我要写部小说教育后代。”

1931年4月5日晨,刘谦初等22名优秀共产党员在济南纬八路侯家大院刑场英勇就义。

刘谦初牺牲后,遗体运回平度故里,安葬在村前一片他曾劳动过的土地上。1960年3月,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决定,山东省委、省政府将忠骨迁葬在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

刘谦初是共产党著名的早期革命活动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他年仅34岁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党中央对他的牺牲无限痛惜。1938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中央党校接见他的遗属张文秋时沉痛地说:“刘谦初我是知道的,他是一个好同志,可惜牺牲得太早了。”

参阅资料:

《青岛党史资料》、《中共淄博党史大事记》、《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以及董秋斯、钟敬文、杨成志、郑超麟、王德、张文秋、于迺镇、刘维汉、刘进忠、刘贯康、丁君羊、刘鸣琴等回忆记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