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天华
来源:网络中心 作者:网络信息中心 阅读: 次 日期:2017-06-07
刘玉正
乔天华(1903~1989),原名乔永祥,平度乔家村(今属城关街道)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生忠于党的事业,为党的建设、军事建设和党领导的政权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组建了七支抗日队伍计3000多人,以大泽山为依托,转战胶东大地。
乔天华11岁(1914)入村小读书,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1921年在平度城教会知务中学上学时,他对校方处事不公,欺贫爱富,十分愤慨,遂率领同学乔政安、苗桂庭愤然离校以示抗议。
1922年,乔天华转到黄县教会崇实中学上学。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认真阅读宗教、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开始探求真理,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经过三年的研究,他撰写出三万字的人生论著——《道德论》被校刊选登,引起全校师生的强烈反响。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他对校方阻止崇实中学爱国学生罢课声援上海工人反帝爱国运动提出了批驳。同年9月毕业后,乔天华一边在崇实中学附小任教,一边到泰安、青岛等地寻求新的发展,皆因社会动荡,无果而返。
1928年秋,乔天华到烟台培真中学任教员。一天他在烟台西山崆峒社与中共烟台市地下市委书记孙殿宾(化名孟宪章)邂逅相识。此后,孙殿宾常给他送进步书刊,讲党的方针政策,多次劝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乔天华都没有立即答应。1931年夏,省委派汤宪亭(又名李美亭)来烟台动员乔天华加入了党组织。他入党后负责市委的宣传和信件收发,工作卓有成效。
1932年7月,孙殿宾在青岛被捕自首,省委即令乔天华代理烟台市委书记。10月7日,正在乔天华准备与新任市委书记交接工作时,获悉孙殿宾被捕自首后,供出了烟台党组织的情况。和他一起入党的培真中学教师姜贯一也被捕自首。乔天华马上通知已暴露党员身份的刘兰英、于贞瑜等四人,秘密乘船离开烟台前往青岛。
1932年10月,乔天华到青岛后,与刚从上海派来的党组织负责人老王取得联系。老王全面了解了乔天华的身世后,召集乔天华和俞启威(又名黄敬)研究决定成立中共青岛市委,老王任市委书记兼组织委员,乔天华任青年委员兼“左联”党代表,俞启威任宣传委员。为了做好青年工作,经同学介绍,乔天华到崇德中学任美术教员。一边教学,一边组织进步青年成立读书会,引导青年学生参加革命工作,把向往革命的进步青年孙长江、李启英、罗训书等六人培养发展为中共党员。
在青岛市委的领导下,经过一年时间的秘密工作,党组织的恢复工作有了较大进展。1933年学校放暑假后,正当他为青年和“左联”工作奔波于学校和报馆之间时,在街上被刚刚出狱的孙殿宾发现。市委决定让他辞掉工作离开青岛,派他到党组织刚被破坏的潍县任中心县委书记,恢复县委组织。
崇德中学校长王履平很赏识乔天华的才华,对他突然执意辞职要到潍县教书深感困惑和惋惜,只好打电报给潍县广文中学校长崔鸿泽,推荐他到广文中学教学。9月,乔天华携妻儿来到潍县任广文中学美术教师兼图书馆主任。
乔天华到潍县后,发现原有的党组织已严重破坏,无法恢复。他只好从学生中找到其在烟台益文中学发展的党员朱文淑、在烟台八中发展的党员于贞瑜、在青岛崇德中学发展的党员罗训书,成立了中共潍县工作委员会。到1933年11月,先后发展了吴善昌、李嘉玉等五人入党,成立了中共潍县中心县委,乔天华任书记。县委成立以后,大家以走亲访友为掩护,深入益都、昌邑、掖县等地开展工作,至1934年10月乔天华被捕前,又发展新党员十几人。
乔天华在潍县一带频繁的革命活动,引起国民党潍县党部书记石道源的怀疑。1934年10月,石道源责令广文中学校长崔鸿泽对乔天华进行调查。乔天华立即将这一紧急情况向青岛市委书记老王当面作了汇报,老王令他马上将工作交待其他同志代理,速回青岛,决定介绍他到上海工作。乔天华返回潍县后,立即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传达了老王同志指示。会上,各党小组汇报近期党的组织工作有了重大进展,找到了多处原来的组织关系,希望他再住些日子,将组织关系整顿一下再走。乔天华觉得大家的意见很有道理,便决定暂且留下来。不幸,当夜12点被捕,乔天华被绑到县党部进行残酷的刑讯,始终坚贞不屈。
1934年10月11日乔天华被押至济南。国民党省党部捕共队,对他提审、过堂八十余次,一无所获。国民党省党部书记张苇村无可奈何地对他说:“虽然你在法律上是无罪的,但不能放你,因为你是共产党员的嫌疑太重。”1935年1月,高等法院以嫌疑太重为由,判他服刑五年。乔天华在狱中领导难友顽强斗争。同时,他偷偷地说服思想进步的监狱看守人员,到书店秘密为他购买《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列宁的革命故事》、《中国文字学》以及军事著作等书刊,认真研读。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释放政治犯。8月,乔天华获释,回到老家平度乔家村。他立即在本村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以乔家村为中心,联络罗竹风等抗日志士,发展抗日组织,组织抗日队伍。在群众基础好、便于警戒的正涧村,建立了军事整训基地。工作进展十分顺利,在较短的时间内,队伍就发展到200余人。
为了筹集武器,乔天华率领队伍在除夕之夜,先突袭藏有武器的日伪区长李云斋家起枪未果,旋即到平度城东的贾家茔村,起枪20余支。第二天夜又突袭了城南李戈庄村,起长枪20余支,手提式机枪两挺,子弹数千发。有些群众将自己看家护院的枪支也献给队伍。至3月底,队伍即发展到300余人。
1938年2月1日,日军侵占了平度城。乔天华与国民党张金铭的军队联合夜袭日军,有力地鼓舞了平度民众的抗日信心。
夜袭平度城后不久,张金铭先后八次委任乔天华为支队长,皆被拒绝。乔天华决定北上掖县,与共产党领导的掖县抗日队伍靠拢。3月初,通过与中共掖县县委书记郑耀南联系,郑耀南约定与乔天华联合攻取掖县城。占领掖县城后,两支队伍联合成立了胶东抗日第三支队。平度的部队编为第三支队第八大队,乔天华任三支队锄奸委员兼八大队政委。
第三支队的成立,使平度的张金铭深感不安,他命令两个团进犯掖县。乔天华指挥第三支队的七、八大队在夏邱堡将张金铭部击退。
此后,乔天华以平度的爱国青年为发展对象,组建了200余人的第二支队伍。在海南寺成立了小七支队。
1938年6月,中共中央派高锦纯前来领导胶东的抗日武装。9月,高锦纯约见乔天华,命令他回平度组织抗日救国会,组建抗日武装。不久,抗救会发展到500余人。乔天华率领队伍同日伪军进行了多次战斗,给日伪军以有力地打击。
1939年3月,抗救会和小七支队合编为第五支队警卫二营。乔天华送走日夜相处的战士后,便到平莱边区的涧里、孙家一带,组建莱平大队。月余后队伍扩展到300多人,多次给日伪军以重创。9月,乔天华任新成立的高昌平工委军事部长,带领部队保卫工委活动在三泊一带。10月初,乔天华受命在掖县西一带防御敌人的“扫荡”,他指挥了沙河之战,打乱了日军“扫荡”胶东的计划。
1940年1月,莱平大队改编为新五支队特务二营,乔天华任营长。 改编不久,奉命春节期间攻打尧山后顽军蔡晋康部,出师凯旋,缴枪百余支。2月,顽军赵保原、秦毓堂等部联合进攻大泽山东麓一带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乔天华受命坚守崮山(属掖县),牵制敌人,掩护了胶东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向招远、黄县一带转移。5月,乔天华奉命带领二营进攻北寺口日军据点,经两小时激战,敌人伤亡50余,二营无一伤亡。8月,乔天华指挥二营直捣顽军沈官臣部的驻地高家,敌闻风而逃。十天后,特务二营奇袭上甲村,将潜藏的包括曾在日本受过专门训练的特务少将孙海峰等50余敌军全部俘获。
1941年1月,乔天华奉命回到平度,领导地方武装“平度大队”。乔天华率领平度大队,先后参加了在海阳、莱西、平西、即墨、昌邑等地的许多次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战果。1942年春,乔天华任南海独立团副团长,活动在蓼兰、兰底一带,担负着保卫中共南海地委和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的双重任务。
1943年1月,乔天华改任平北县县长。同年春,他亲自带领工作队到涧口、梁家成立互助组,开荒种地,开展大生产运动。民兵实行劳武结合,“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保卫生产两不误,使大泽山根据地300多个村庄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平北的教育也有声有色,涌现出北庙东、九里夼、北黄同、盘石观、昌村、谭家夼等一批出色的抗战小学。同年冬,乔天华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减租、生产、拥政爱民及宣传十大政策》,保证了减租减息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解放战争期间,乔天华领导平度县政府为支援战争,积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从1946年2月至1949年2月,平北县共有4200名青壮年加入人民军队。乔天华多次受到上级的好评。
1950年,乔天华调任山东省农林厅办公室副主任、特产处处长。为了发展林果,他上山下乡,调查研究,规划部署,数载耕耘,成绩卓著。
1958年,乔天华被错划为“右派”。文革期间,更遭迫害。1979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和待遇。1989年5月,在济南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