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寿莘
来源:网络中心 作者:网络信息中心 阅读: 次 日期:2017-06-08
杨新民
彭寿莘(1872~1947),字子耕,平度城人,是北洋政府时期直系的重要将领之一。
早年曾在平度知州衙门房科任事,清末考入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先在滇军中任过营长,之后参加直系军队,历任营、团、旅长等职,曾随吴佩孚南下湖南,驻军衡阳,逐渐成为直系军的重要将领。1920年7月,发生直皖战争,直军取胜,他升任第十四混成旅旅长。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时,他出任暂一师师长兼前敌总司令,直军战胜奉军后,他作为直军全权代表之一(共2人),与奉军全权代表张学良签订了停战规定。1923年5月,任第十五师师长,授予干威将军衔,兼直隶军务帮办。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他驻军冀东滦县,直系于关内,奉系于关外,互相对峙,他深得直系首领曹锟、吴佩孚所倚重,有东门锁钥得人之誉。当时,他在北洋军将领中以为人刚正和骁勇善战而闻名。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曹锟下令讨伐张作霖,吴佩孚就任“讨逆军”总司令,于公府四照堂点将,任命王承斌为副总司令兼后方筹备总司令,彭寿莘、王怀庆、冯玉祥分任第一、二、三路军总司令。山海关、九门口一线是直、奉两军争夺的重点。即日,彭寿莘即率军接受任务投入战斗。9月13日,奉军发动攻势,因吴佩孚的作战计划被泄露,奉军采取了避实击虚的方法,短时间就消灭了直军两个营,奉军打败了直军第二军之后,迅速转向彭寿莘所在的第一军,于是他所把守的山海关战事吃紧,“彭寿莘是直军中有数的猛将,有‘刺儿彭’之称。他布置阵地,除了战沟盖以钢板之外,又有电线围绕。奉军用极猛烈的炮火和飞机轰炸他的阵地,又有若干敢死队拼命前扑,居然攻进了孟姜女庙一带阵地。彭寿莘下严令,非夺回此地不可。次日拂晓再战,经将兵反攻,又将此地夺回。奉军旋即反攻,为势更猛。我军交战良久,然后撤退,奉军蜂拥而进,不意地雷大发,死伤很多人。从此奉军知道彭寿莘的厉害,不敢向山海关的正面进攻了。”(王维城:《直系的分裂和二次直奉战直系的失败》)尽管彭寿莘部骁勇善战,但终因冯玉祥反吴(佩孚)团体的组成和回师北京,第二次直奉战争以直系的溃败而告终。彭寿莘亦从此退出了政治、军事的角逐舞台。
彭寿莘一生信奉儒家思想,经常以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教育部下官兵,因此他率领的队伍以纪律严明而闻名,他在河北省滦县驻军时间较长,军民关系十分融洽,当地群众有口皆碑,纷纷赞扬彭寿莘的队伍军纪严明作风正,在滦县有位专门研究彭寿莘的老者告诉笔者,在滦县城内大街十字口,曾立有彭寿莘的铜像,铜像下有“儒将风流”四个字,据说开始滦县各界的题字是:“名将风流”。铜像塑成之后,特邀其女儿先行瞻仰,瞻仰后其女儿说:“家父一向信奉孔子学说,还是改为‘儒将’为宜。”这尊铜像一直保留到“文化大革命”开始才被毁掉。
他退出军界之后,长期隐居北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在北平多方收罗拉拢中国旧军队的将领为其效劳,并以华北军政委员会的军事要职相许,多次邀他“出山”,当时,有的人经不住诱惑而就任伪职,但他始终保持着“中国人不能当汉奸”的民族气节,坚决拒绝出山。后来,为了避开日本人的不断纠缠,毅然离开北平返回平度故里,终日闭门谢客,深居简出。
1945年9月,平度城解放后,他出任平度县人民政府特邀参议员。他积极拥护与支持广大群众参军参政、减租减息、支援前线等各项运动,成为平度城里十分开明的士绅名流。
纵观彭寿莘的一生,前大半生属戎马生涯驰骋疆场;后半生息影京津,脱离政界长期隐居,不为敌人所利诱,特别是晚年返回平度故里之后,保持了革命的晚节,甘愿为人民政权建言献策,实在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