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全民阅读研究中心荐读 |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阅读实践探索
来源:网络中心 作者:网络信息中心 阅读: 次 日期:2021-04-09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阅读实践探索——以平度市“行走的书箱”乡村阅读推广项目为例
王忠友 韩 雷 林风谦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同时我国是农业经济大国,必须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农村,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和全民阅读,山东省平度市坚持文化先行,自2017年4月开始实施“行走的书箱”乡村阅读推广项目,有效激发了乡民阅读热情,培养了乡民阅读习惯,打通了平度乡村阅读“最后一公里”,探索出一条乡村阅读的“平度模式”。
近年来,全民阅读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已经取得良好局面,特别是近几年,全民阅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文明程度和致富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但也要清晰地看到,不少农村地区的全民阅读工作并未从根本上予以落实,其实际效果仍然不甚理想。只有根据乡村阅读需求和现实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有效作为,善作善成。作为平度市“行走的书箱”乡村阅读项目的重要参与者,笔者结合项目实践推广情况,对乡村阅读的未来发展加以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今后全国乡村阅读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行走的书箱”项目的源起
从2014年至今,“倡导全民阅读”已经6次写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已上升到国家战略,旨在让群众更好地享受精神文化层面的权益。201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平度市成为山东省唯一的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市,农村改革是中小城市综合改革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其中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试点。
2 “行走的书箱”项目的实施
“行走的书箱”乡村阅读试点项目由政府(原平度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平度市教育和体育局、旧店镇人民政府)主导,项目组(平度市图书馆、青岛快乐沙爱心帮扶中心、青岛“微笑彩虹”阅读志愿者服务队)负责图书采选、运营管理等,并逐渐发展成政府、项目组、研究机构、村庄、学校、家庭、个人、志愿者服务团队、“领读人”、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全方位的全民阅读推广模式。
2.1 名称由来
开展乡村阅读推广,目的是提高农村群众的阅读意识,让农村阅读切实落地生根,让每个喜欢读书的人都能够读到自己喜欢的优质图书。如何把公共图书馆(含分馆)、农家书屋的优良图书资源送达农村群众,首先要考虑的是送书工具。项目开始实施阶段,项目组集思广益,根据游客外出使用的背包和旅游箱,制定出项目初步名称——“流动的书包(书箱)”。项目组经过研究,认为“流动的书包(书箱)”尚有不妥[2] :一是送书是人的主动行为,“流动”一词不太恰当;二是书包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学生使用的书包,名称雷同,缺乏新意,且不利于图书分拣和保护。于是决定送书工具采用设计制作简便、支撑性好、美观实用的手提式箱子,并改名为“行走的书箱”,得到业内专家和公众的认可后正式使用。
2.2 经费来源
实施“行走的书箱”的目的是为农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各级政府是其经费的主要投资者。2017年项目试点时,平度市财政投入50万元为旧店镇配置1020个书箱和10,200册专家学者推荐的图书,以及少量的项目组运行经费。2018年投入350余万元建设18个图书馆分馆[3] ,作为“行走的书箱”的“加油站”。2019年投入128万元更新图书馆分馆和农家书屋的图书,为“行走的书箱”的“行走”备足“粮食”。
2.3 图书配备
为更好地方便读者挑选喜欢的图书,书箱分为红、黄、蓝三种颜色。每个书箱配备10册由村民需求反馈、专家推荐的图书。在农村,红色书箱装文学类,蓝色书箱装科技类,黄色书箱装家庭营养类;在学校,红色书箱配置少儿读物,黄色书箱配有文学读物,蓝色书箱配有科技类图书(可根据实际需要做调整)。同时各书箱配有《导读手册》《借阅登记本》《书箱使用注意事项》《图书登记表》等辅助材料。2017年项目试点开始,首先以社区和学校为单位开展图书需求问卷调查,根据学生和村民各占50%权重进行抽查统计分析,聘请多位阅读推广与新闻传播领域专家根据不同村庄、学校反馈的阅读需求,从文学、种(养)植、保健、教育等门类“按单选书”,有效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阅读需求。同时为防止图书丢失,对书箱、图书全部进行统一编号和编目。#p#分页标题#e#
2.4 “行走的书箱”之“行走”
“行走的书箱”分村庄和学校两条路线“行走”。村庄行走路线是以工作区(按照乡镇区域设定,村庄数量不一)为单元,区内村庄所配置书箱相同,借阅周期为3个月。学校行走路线是以学区(按照当地学校分布划分、学校数量不同)为单元,根据学生人数为每个班级提供3到6个书箱,借阅周期也为3个月。2017年,1267个书箱“行走”到178个村庄、20个学校。村庄平均借阅量为34本,最高借阅量达到117本;班级平均借阅量达到120本,每本书平均借阅次3.5以上,其中班级最高借阅量达到890次,平均每个学生达到22本阅读量。2018年“行走”到云山镇、店子镇的部分村庄和5个学校。2019年新购置书箱2000个,在平度市18个镇(街道)全部“行走”。截至2019年底,图书借阅达到30万册(次)。
3 “行走的书箱”项目的特点与优势
“行走的书箱”项目着眼于全民阅读,关注乡村阅读不平衡现状,并以平度市农村实际阅读状况为切入点,以投入少、形式灵活的“书箱”为纽带,解决了以往全民阅读推广“重硬件、轻服务”“重单独打斗、轻联合运作”的弊端。同时,汇集起政府、社会、专家、媒体等各方力量,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行政力量、社会的参与和执行力量、专家的咨询和导向力量[4] 、媒体的号召和推广力量,使得难以开展的乡村阅读活动落地开花,树育农村全民阅读意识,有效推进乡村全民阅读实践。
3.1 政府支持,创新农家书屋模式,满足特殊群体阅读需求
“行走的书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其特点之一是紧密与农家书屋相结合。当前,农家书屋主要由政府投资配送图书,村庄负责提供场地和日常运营,普遍存在场地狭小、图书流失、开放时间受限、村干部兼职管理员等问题,无法满足乡村的多元文化需求,甚至部分农家书屋沦为“只挂牌、常关门”的“形象工程”。而“行走的书箱”在乡镇政府和村委的支持下,将农家书屋的图书资源“化整为零”,分门别类组装书箱,让农家书屋闲置的图书更广泛、更深入地覆盖乡村,打破以往以农家书屋为阵地推行农村阅读的传统模式。该项目在农家书屋图书闲置、开放时长不足、管理人员匮乏的状况下,既是推广全民阅读和发展农家书屋工程的有益创新,又是实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的有效途径[1]。
在基层阅读推广中,老年人、留守儿童、贫困群众、残障人士等群体存在阅读困难,其特殊阅读需求易被忽视。“行走的书箱”恰恰发挥“领读人”24小时服务优势,更好地关照特殊群体阅读需求,能够及时将图书送到家、送到人,保障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群体的随时阅读,相当于农家书屋“24小时开放”。这不仅有效避免了图书的丢失,保证及时回收,而且节约了大量的人工管理成本,解决了乡村经费不足的问题,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
同时,选择条件较好的农家书屋作为“行走书箱的驿站”以及所在区域“领读人”的培训中心。项目依靠政府和村委的行政力、公信力,定期组织“领读人”至驿站进行培训,并由“领读人”将书箱带回村庄,组织开展阅读活动。“驿站”还与公共图书馆对接,帮助村民获取农家书屋未配图书,促进乡村阅读的高质量推进。
3.2 专家指导,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农村居民的阅读水平、理解能力、阅读技能普遍较低。留守农村且未读过书的老年人占相当比重,家庭条件较好的上过“完小”(相当于现在的小学)[5] ;在家务农的中青年多以种植或养殖为生,而该领域图书资源在乡村恰恰极为匮乏;受家庭经济条件制约和重视程度的不足,农村幼儿课外读物更是少之又少。“行走的书箱”特点之二,就是发挥科研机构和专家的智力优势和团队特长,为“行走的书箱”插上腾飞的翅膀。专家团队为“行走的书箱”设计阅读推广项目,开展“领读人”培训,[6] 鼓励高校师生和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参与志愿活动,有针对性地满足乡村不同层次的阅读需求。传统的乡村阅读推广往往忽略农村的阅读对象、阅读内容、阅读兴趣,仅是政府每年为村庄配备2000元左右的图书,之后不管不问,较难实现乡村阅读推广水平的提高。“行走的书箱”阅读推广能够有针对性地将图书直接送到农民手中,并发挥专家和志愿团队的引导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行走的书箱”更便利、更直接地提供乡村脱贫致富的技能和信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2019年3月22日新华社《高管信息·山东》第10期以《平度传统文化志愿活动亮点纷呈》为题,详细解读了“固定的讲堂+行走的书箱”文化志愿服务的平度经验:在村级,“行走的书箱”着力打通服务基层群众阅读“最后一公里”,精准化推送让农民更有效率的吸收来自书籍的营养[2]。[7] #p#分页标题#e#
值得关注的是,“行走的书箱”培训的“领读人”都是当地学校的教师,了解村庄和学校的人脉和文化需求,在提供图书借阅服务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掌握不同家庭、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向项目组和专家做出及时反馈,便于问题的及时解决,使乡村阅读推广真正做到“深耕细作”。在实践中,“行走的书箱”还探索出“领读人+书箱”模式,“领读人”根据村庄和学校的需求自主向村民和学生推荐图书。如春节前夕,向村民推送有关灌肠、剪纸、民俗等的书籍,向山区孩子推荐他们极少见到的经典绘本读物。正如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彭国华对“行走的书箱”所言:这种创新的阅读方式,推动了全民阅读的城乡协调发展,开阔了乡村居民的文化视野,增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信心[1]。
3.3 志愿参与,为乡村阅读可持续发展提供组织动力
为推进“行走的书箱”可持续开展,在实施和运行过程中,项目组建立了多支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队伍,践行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志愿服务精神。针对农村阅读推广力量薄弱的状况,“行走的书箱”从2017年项目开始实施时即着手实施“领读人”(负责保管书箱,领读、讲解书箱内的图书,登记借阅、回收书箱等工作)志愿服务培训工程,下大力气培育农村阅读推广志愿服务队伍。2017年举办“领读人”培训班38期,培训领读人405人;2018年举办“领读人”培训班11期,培训领读人101人;2019年,举办“领读人”培训班13期,培训领读人186人。招募、培训100名“镇级百姓宣讲员”,形成以“领读人”为网络的乡村阅读新模式。并由“领读人”形成带动效应,组建起农村党员、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留守农村且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人、热爱读书的教师、学生自愿加入的各具特色的“行走的书箱”志愿者阅读推广服务队伍30多支。在书箱“行走”的过程中,发挥“领读人”和志愿服务队伍优势,利用中午和晚上老百姓空闲时间进行用户跟踪,采取“问卷调查”“现场问答”等形式,了解图书的借阅情况、图书需求等问题。志愿者们任劳任怨、不计报酬,用真诚无私的付出赢得了读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和认可。在村庄和学校“行走”的同时,志愿队伍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行走的书箱”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的“三进”活动,建立起“平度市便民服务大厅图书漂流站”“平度市司法局流动书屋”“大泽山岳石村图书驿站”“星光华府社区图书驿站”“春泥书屋”等12个图书流动阅读点。作为乡村阅读推广的重要参与力量,志愿者扎根农村、热爱农村、熟悉农村,担当起乡村振兴、文化示范引领带头人角色,对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具有显著引领作用。
3.4 注重宣传,利用媒体获取对乡村阅读的广泛关注
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优势,通过细分读者群体并采用差异化推广策略,共同向全国宣传推介,是“行走的书箱”实施中的重要传播途径。2018年在博鳌全民阅读高峰论坛上,徐升国专家对“行走的书箱”进行分析,获得国内阅读专家的高度关注。平度市先后邀请知名儿童作家汪玥涵、人民日报出版社知名少儿图书编辑陈红等到平度开展阅读名家进乡村活动,央视著名主持人、全国知名媒体到平度开展乡村阅读论坛多期。通过多种推广策略,“行走的书箱”逐渐走出平度,引起了业内专家、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同时吸收采纳各界人士的建设性意见,弥补项目实施运行中的不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经济日报》等60多家媒体以《让书箱走得更远,让乡村流溢书香》《平度“行走的书箱”打通乡村阅读最后一公里》等为题给予重点推介:“行走的书箱”乡村阅读试点项目,通过送图书下乡、组建“领读人”队伍等方式,探索出了符合农村发展现状的乡村阅读模式[3];“行走的书箱”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领读人”这一纽带,引导并激发乡村阅读需求,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这个事例启发我们,从实际出发,才能让农村的文化建设走上高效优质的轨道[4];平度市大力开展文化扶志行动,补齐乡村阅读短板,2017年启动“行走的书箱”乡村阅读试点项目,引导并激发农民的阅读需求,形成了带动效应,取得了明显成效[5]。2018年12月7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与平度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让书箱走的更远,让乡村流溢书香”乡村阅读推广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百余名业内学者参加。平度市政府着重从“加强阵地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创新阅读模式,打通乡村阅读最后一公里”“扩展阅读空间,优化乡村阅读服务平台”等方面介绍了“行走的书箱”乡村阅读推广的经验。与会专家、学者认为,群众积极参与“行走的书箱”乡村振兴系列阅读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让乡村群众通过阅读认识自我、他人、家乡甚至广阔的天地,从而体悟到生活和生命的精彩,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精神基础[6]。#p#分页标题#e#
3.5 形式新颖,针对性强,开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新思路
“行走的书箱”乡村阅读推广试点项目,以“送图书下乡”的形式为农村营造阅读氛围,探索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途径[7]。乡村文化建设要在充分了解[8] 村民需要的基础上,围绕老百姓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提供最专业的文化供给和最温暖的精准服务,把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用于老百姓最迫切的需求和渴望。“行走的书箱”为农村文化服务建设探索出一套创新思路——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实施,村庄、学校、家庭、个人多方协同的精准服务和专业供给的文化模式。专家资源的注入,更广泛地回应和解决乡村老百姓的需求热点。同时利用农村自身的不可替代资源,如乡贤资源、熟人资源、朴实情感资源等,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搭建起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脉。退休教师、文艺工作者等乡贤人士对家乡振兴具有朴素的情感共识[9] ,为基层政府在农村开展文化服务提供了自愿、不计报酬的文化工作者,以志愿服务的形式补充基层政府人员的不足,使乡村文化建设和服务得以快速运转。目前,平度市已建成21个市图书馆分馆,构建起以市级图书馆为总馆、镇(社区)图书馆为分馆的服务网络,按照农村阅读需求进行图书配送,构建起了覆盖城乡的市镇村三级联动的乡村阅读服务体系,优化了乡村阅读服务供给。同时,联合新华书店推行“你购书,我买单”服务模式,打通了自主买书、就近还书、博览群书的“绿色通道”;创办“图书馆+书院”乡村阅读课堂,依托图书馆尼山书院、乡村儒学讲堂、条件较好的农村书屋等文化阵地,发挥志愿服务精神,常年举办国学讲堂、经典诵读、文化沙龙等知识讲座,扩展了阅读空间,完善了阅读服务体系;举办了三届平度市农民读书节,增强乡村文化力量,扶贫先扶志,补齐脱贫攻坚的短板,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
4 “行走的书箱”项目对未来乡村阅读推广的启示
“行走的书箱”项目,通过阅读推广有效拓宽乡村致富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村民专业技能和文明素养,契合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通过“行走的书箱”乡村阅读实践和探索可以得出,乡村阅读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条现实而可行的途径[10] 。乡村阅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还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机制保障、特色服务等方面下功夫。
4.1 加强总分馆制建设和阅读资源配置,为乡村阅读夯实基础
在农村,图书馆分馆和农家书屋是提升全民阅读的主阵地。各级政府要认真研究和把握乡村阅读的时代性、规律性和整体性,要有勇于担当的精神,整合乡村农家书屋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建设以县级图书馆为总馆、乡镇图书馆为分馆、农家书屋为流动点的总分馆制服务网络。在阅读资源配置方面,要结合农民需求进行出版物的补充和更新。结合地域风俗、阅读群体、供给需求等因素,自主配备满足农民需求的书刊报纸,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农民的文化需求,激发农民群众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文化自信。利用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的便捷方式,或“行走的书箱”等模式,让老百姓在田间地头、院里弄堂随处可获取更多的新书和实用书籍。在交通不便的偏远村庄,加大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根据农民群众的个性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电子阅读资源,做到各取所需,自主阅读。
4.2 健全管理保障机制,为乡村阅读保驾护航
健全运转灵活、严谨有力的长效管理机制,是推进农村全民阅读走的更远的根本保障,主要包括三级联动机制、经费保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
(一)建立县(市)级公共图书馆、乡镇图书馆分馆及农家书屋三级联动机制。县(市)级公共图书馆履行枢纽作用,乡镇图书馆分馆突出上下联动职责,农家书屋结合各地实际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阅读活动。(二)当地政府应把乡村阅读需求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按时拨付;也可以依托正式注册、管理规范的社会组织建立乡村阅读建设发展基金,弥补财政资金在图书购置、志愿者生活和交通补贴、特殊补助等方面的不足。(三)有针对性地开展图书管理员和文化志愿者专业培训。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馆员的职责与业务特长,鼓励其志愿服务一线,实现自身价值,更好地体现当代公共图书馆基层馆员的人文主义情怀。#p#分页标题#e#
4.3 开展特色服务,为乡村振兴推波助澜
乡村阅读工作需要融入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征文比赛、知识讲座、读书沙龙、知识竞答、演讲比赛等读书活动,激发农民群众的读书、爱书热情。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庆节点,组织开展系列传统文化进家庭、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移风易俗,改善社会不良风气。发挥乡村阅读优势,拓展校外教育功能,把农村众多留守儿童组织起来,由志愿者、退休教师进行功课辅导、阅读引导,解决留守儿童放学后无人看管的社会问题,推广“行走的书箱”模式,将契合该年龄段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相关图书资料及时送达他们手中。乡村阅读实施主体可组织专家学者帮助挖掘当地民间艺术、农耕文化,整理民间艺人、孝德家庭、红色革命、英雄人物等宝贵地域文化资料,以文化志愿、公益道德大讲堂等多种形式“进乡村、进讲堂、送精神、种文化”,讲好当地的“中国故事”,真正让乡村阅读成为公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
5 结语
“行走的书箱”项目是乡村阅读推广领域的有益探索,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获得2017年山东省“四个一百”文化志愿服务项目、2018年度全国图书馆文化扶贫乡村振兴案例三等奖、2019年山东省第五届全民阅读优秀项目等荣誉,对农村阅读推广、推进乡村治理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探讨乡村阅读,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战略部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11]
1 刘艳杰.让村庄流溢书香——记首届乡村阅读推广论坛[N].光明日报,2018-12-13(05).
2 孟珊、张德杰、胡雷剑.平度传统文化志愿活动亮点纷呈[J].高管信息·山东,2019(10):12-14.
3 管璇悦.专家学者聚焦乡村阅读推广[N].人民日报,2018-12-12(12).
4 刘艳杰.光明谈:“行走的书箱”激发乡村阅读力[N].光明日报,2017-08-11(01).
5 李媛.平度:“行走的书箱”推动农村阅读新模式[N].大众日报,2018-12-24(07).
6 毕春月.“行走的书箱”助力乡村振兴[N].中国文化报,2018-12-26(7).
7 杨明清.“行走的书箱”探索乡村阅读新模式,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