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市图数字资源

登  录

身份证号/借书卡号
密码 (默认666666)
平图微信公众平台

平图微信公众平台

平度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

平度图书馆微博

尼山书院

首页尼山书院交流园地

行走在大地上的诗行

来源:网络中心 作者:网络信息中心 阅读: 次 日期:2019-09-06

 

行走在大地上的诗行

——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平度市图书馆馆长王忠友

                    

 宗绪昌

 

 

王忠友,1970年3月生于两目山下,1990年7月参加工作,201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编有《平度民间故事》2008年由国家方志出版社出版,《平度民间艺术》2013年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2013年,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诗集《断脐的地方》;2017年,团结出版社出版散文诗集《谁  喊住我》;2013年应邀参加全国第十三届散文笔会。2019年8月,被中国散文诗作家创作联盟、《中国散文诗》编辑部授予“2019散文诗创作年度成就奖”。

 

在平度东北乡有一座山,叫两目山。两目山下,有一个小山村,叫后刘村,王忠友就出生在这里。就在这么偏远的小地方,生活了二十多年。用他的话说,也就在这二十多年的时光流逝与岁月碰撞中,这么个小地方却融入了他的血液和生命,是他生活和文学创作的

也许是山水灵气的滋养,也许是历史文化润泽,在平度诗歌界,王忠友的名字早已被人熟知。早在1987年,王忠友在平度师范上学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诗刊》,并开始尝试模仿诗歌写作。变成铅字的第一首诗就叫《两目山》,发表在1988年暑假期间的《平度大众》上。从此,他便放弃了热爱的美术和绘画,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期间,由于种种原因,中断过近15年的诗歌创作。2002年,他认识并得到散文诗前辈耿林莽先生和时任即墨文学创作室主任栾承舟老师的指点,爱上了散文诗。从此,创作一发不可收。SDC10765.JPG

诗是诗人的生命之花,好诗从来是诗人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歌。尤其是近年王忠友在干好平度市的大型文化活动、艺术辅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等大量的业务之外,带着真感悟去写诗。用散文诗这种文学样式,敞开内心深处的乡音、血型和母语,于“纯粹的返乡”中来释放自己的心灵之“痛”。无论是那望一眼心就疼的山菊花、漫天飞雪渗入骨缝的村庄、山岗上哆嗦的母亲、孤苦的羊群、篱笆墙上的炊烟……她(他、它)们与这个小地方的苍茫、温暖、祈望等熔铸胶结在一起,根植永远的两目山。捧着她(他、它)们的名字,攀着她(他、它)们的脐带,拽着她(他、它)们的命运,用粒粒文字书写脚步一直没有离开那块小地方的那些人和事。用愉悦好听、有节奏感的诗行表达眼睛看到的,心灵感悟的

真挚是诗的生命。王忠友的诗歌自然平实,原汁原味。像没化妆的女孩,本色本貌行走山村街头。200多首(章)写两目山这个小地方的诗(散文诗)散见于《诗刊》《星星诗刊》《散文诗》《中国诗人》《北京文学》《时代文学》等刊物。50多次入选《中国年度散文诗精选》《中国年度散文诗》《中国年度诗歌选粹》《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散文诗精选》《山东新时期诗选》等,曾被《文苑•经典美文》、《青年文摘》等报刊转载。2013年,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王忠友的散文诗集《断脐的地方》每个篇章都融入了对两目山的深深眷恋和对那块弹丸之地的依依不舍。就是血液中沉浮已久的一种挣不脱化不掉的深情,更是一段难以邮寄的乡愁和对家乡、对母亲的一种眷念之思、之情。每每读来,都有一种感觉,一种体悟,一种在闹市中索求寂静的感伤和奢望。《断脐的地方》断的其实是一段生命的开始,美希冀、亲情和独立生存的延续,是血脉相连

人生活在土地之上。诗人以诗为杖在土地上行走。《诗刊》2007年11月下半月刊头题发表了王忠友组诗《蚂蚁之歌》。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在这之前,王忠友作品具有强烈的唯美色彩,以忧伤、迷离的抒情见长,笔触细腻,意象优美,质地温润,能在绵软而舒缓的咏唱中让人享受到一种闪烁不定的情感照耀。这之后,他审美观念的转变和趣味中心的偏移带来了风格的焕然一新。好像一夜之间就触到了汉语诗歌当下最真切的脉跳,他的目光重新回到生命经验与故乡、大地、自然筋骨相连的交接地,诗句由空灵、虚幻变得沉实,肌理明显。从那以后,王忠友开始行走。用眼睛走,用心灵走,用脚步走,不久就实现了他“华丽”的转身。或者说是他在散文诗创作实践中,猛然悟出了散文诗文体之真谛,而“行走”的表现,其作品所蕴涵的社会良知和人文情怀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也迅速将作品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层次。这个层次,是由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决定的。散文诗《捧着你的名字,流浪》(11章),发表于《散文诗》2013年第02期“特别推荐”上;在《喊住我的,是苍与茫的大地》 《喊住我的,是烟与火的村庄》《喊住我的,是远与近的亲人》100多章,都是诗人行走在苍茫大地关于自然、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理解和阐释。

王忠友诗心早慧,心存敬畏,善于发现,深刻体悟,数年坚持,诗意人生,成为散文诗界的佼佼者。30年来,从没奢望文学能帮过上什么好日子,文学已是生活的重要方式。文学,给了温暖、烛光和太阳。是文学,支撑了的生活;是文学,成就了的今天。更因为文学,从蛰居了二十多年的小地方走进了胶东半岛最大的县城——平度,有了爱情、家庭、幸福,变得更加善良、智慧,富有同情心和良智。

人跟树一样,都有自己的根,这就是故乡。王忠友深爱着生养自己的土地,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2002年至2012年,他完成了两目山系列”。那个以“两目山”为名寄居在生命深处的,是诗人“断脐的地方”。2012年至2015年 他完成了行走大地系列”。王忠友背着“刀斧和种子”,用刀斧修补大地,播撒种子减少荒凉,捧着爱与地球同行。2016年, 他以“乡愁符号”为题开始文化项目创作,他写传说,写民间美术、写民间工艺……大量的作品发表后,许多入选各类年度选本。他说,写作要把门槛设高一点,迈过去,就是探索。

如今的文学圈子里主要有两种人组成:敢于寂寞的人和招摇过市者。生活中的王忠友是敢于寂寞的人,他在做好工作之余,就是读书、走路、写作。寂寞如被泥土深掩的种子然而,种子落进泥土里是为了春天的歌唱,是一种象征,一种潜在的力量,一种对大丰收的期望。王忠友正是这样一个敢于寂寞的人,他坚持的是一种操守,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创作,他的才情,他的成绩终于开始引起全国散文诗坛关注。这种关注,能使每一个不得不活在浅薄浮躁的生存状态中的人,回归并拥有至情生存的智慧和奋斗不止的精神。  

作家要用作品说话。王忠友说,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诗人的自尊和适应力被掩盖,还在坚守诗歌,确实让人可笑。但诗人身上有许多无法改变的东西,相当可贵。当年并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可贵,曾经失望过。仰望诗坛上那些闪耀的星星,他(她)们的才气和勤奋,使千古诗句吟诵至今,代代传颂。因此,他还要坚持下去,寻找更准确的散文诗语言表达,回到断脐的地方,回到亲人们中间,回到羊群的洁白与泥土的沉默之中,诗写永远的同情与牵挂,直至化为两目山的一抔泥土。

 是啊,作为一名诗人,在这个朝气蓬勃的新时代,只要根植沃土,以生活为本,以人民为源,心中有大义,好诗就会源源而来……王忠友,作为新时代的歌者,人们期待您与时俱进,永葆创作的激情和活力,创作出更好更闪耀时代华彩、回荡生活壮歌、歌颂祖国、讴歌时代的精品力作,愿您艺术青春永驻!

 

2019年9月3日《半岛都市报  文旅平度》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