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市图数字资源

登  录

身份证号/借书卡号
密码 (默认666666)
平图微信公众平台

平图微信公众平台

平度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

平度图书馆微博

地方文献

首页地方文献地方名人

于志潜

来源:网络中心 作者:网络信息中心 阅读: 次 日期:2017-06-08

 

崔传富

于志潜(1865~1930),原名沧洲,号海门,平度古庄村(今属马戈庄镇)人。

于志潜是“中州第一干员”光绪进士于沧澜的胞弟。他因不喜欢八股文,少时应试不第,遂绝意科场,居家专心研习书画。一度曾依附其兄于河南官署,为五品候补知县。因性情孤傲,不喜逢迎,不久即告退回籍,以敬慕五柳先生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品格,遂更名志潜,号柳门。筑“绍陶阁”,从此潜心书画,日与潍县清末状元王寿彭,平度蓼兰焦葵臣、彭春珊等名士相往还,悠游林下,终此一生。

据平度旧志记载,于志潜“意趣潇洒,作画模古,收藏甚富,鉴别极精。”他一生大多数时间独居于“绍陶阁”中,专心临摹历代名家书画,四十年如一日,集众家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以恽南田没骨花卉的技法,加以创新改造,以三代鼎彝等文物器具为素材,创作出了独具一格的博古图,甚受同道所称赞。凡作画,必题诗于其上,诗画交融,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显示出画家的综合艺术素养。

于志潜爱好极为广泛。除绘画外,还工于诗,精于篆刻,长于甲骨文和隶书,精通园林艺术。著有《柳门诗集》和《绍陶阁杂志》,把包括文物鉴别、甲骨文译解、花木分类及栽培等内容尽收其中,丰富多彩,堪称通才。

据其孙于忠民著文回忆,于志潜嗜古成癖,酷爱收藏。为收藏一件古物或一幅名家字画,不惜变卖家产。到了晚年,家境日趋败落,简直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也绝不变卖文物。每购得一件心仪的书画作品,必闭门谢客,朝夕研究临摹,直到悟得其中奥妙。他的收藏不是为了聚敛财富,而是一个艺术家对古文化的痴迷和倾心,深得收藏的真谛,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收藏和鉴别是一对孪生兄弟,大量的收藏和研究练就了一双慧眼,提高了鉴别能力,一双慧眼又为向更高水平的收藏提供了保障。可见旧志所载“收藏甚富,鉴别极精”绝非虚誉。

于志潜好古而不泥古,对新生事物有着可贵的探索和追求。就拿他研究甲骨文来说,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文字,但它的发现是在1899年,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殷墟科学考古才正式开始。甲骨文研究的黄金时代是在上世纪30年代,上世纪20年代仅有罗振玉、董作宾等极少数专家学者涉足。于志潜卒于1930年,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甲骨学研究,而且著书立说。需要说明的是,于志潜居住在胶东偏远的乡村,学术气氛相对较弱,他能够敏锐捕捉到艺术的灵光,这种对学术的积极探索精神着实令人敬佩。据其后人回忆,民国初年铅笔刚传到乡下的时候,他就积极尝试着使用,不久就创作出一幅《鹰踞危石图》,并用毛笔题词:“铅笔作画,毛锥题词。亦新亦古,宜乎不宜?”相赠同村书家于翔鸿先生,求取他的帮助指点。其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亦由此可见一斑。

“绍陶阁”是于志潜在自己的庭院中构筑的一座小楼,潍县状元曹鸿勋题写匾额。小楼造型古朴典雅,庭院布置亦极其精巧雅致,点缀太湖石假山及各种名贵花木盆景。花木均由其亲手培植修剪,造型精巧。阁中悬挂手书大篆《吾亦爱吾庐》匾额,内藏倾一生精力收藏的文物书画。可惜楼阁及文物均毁于战火,令人扼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