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市图数字资源

登  录

身份证号/借书卡号
密码 (默认666666)
平图微信公众平台

平图微信公众平台

平度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

平度图书馆微博

地方文献

首页地方文献地方名人

许翰英

来源:网络中心 作者:网络信息中心 阅读: 次 日期:2016-09-26

 

陈传瑜

许翰英(1919.10~1971.6),曾用名许景烈,平度城桥北村(今属李园街道)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全国“四小名旦”之一,被誉为“荀派艺术最佳传人之一”。

许翰英自幼酷爱音乐、美术,尤喜京剧。读小学时,就是城厢京剧爱好者组织的“同乐会”的常客。1933年,考入平度县立中学读书,成为学校业余京剧团的“明星”。初中毕业后,曾短时间在小学任过音乐、美术教师,又去北平戏校学习,二年后因无力付学费而辍学。之后,曾插班先后在胶济线一带及博山、淄川、济南、徐州等地演出。1938年,又重返北平,拜孙甫亭、陈喜兴、何佩华等为师;这期间,还曾加入名伶李万春开办的“鸣春社”科班,宗荀派花旦。他苦练基本功,唱、念、做、打大有长进,学会了多出荀派传统剧目,如《钗头凤》、《香罗带》、《红楼二尤》等,并搭李万春戏班在北平演出,崭露头角,跻身北平戏剧界。

从1941年开始,许翰英聘请配角,自己组班在津浦、胶济铁路沿线各大中城市流动演出。由于他扮相俊美、嗓音甜润,深得荀派韵味,很快受到普遍赞赏。

1943年春,经李万春推荐,许翰英拜荀慧生为师,亲聆指教,演艺大进,终成荀派主要传人。

1944年以后的几年中,许翰英又组班流动露演,活跃在冀、鲁、豫、苏等省。1945年夏,还曾率白云生、王多寿等赴青岛,在中和戏院(后改华东戏院)演出较长时间。许翰英行腔柔美婉约,韵白圆滑悦耳,京白口齿伶俐,身段婀娜多姿,水袖大方舒美,一姿一容,尽态极妍。

1947年,许翰英再度进北平从师学艺,边学习,边演出,学荀几至乱真地步。荀慧生也有意栽培他,傍许翰英演出的有荀家的“四大金刚”(王文源、马富禄、金仲仁、何佩华),还有朱斌仙、贾多才等荀慧生的原班配角、鼓师、琴师,乃至检场及化妆师傅,使许翰英声誉鹊起,红极一时。有的报刊上誉称“男翰英,女芷苓”,即指学荀派戏诸徒中,男演员以许翰英为著,女演员以童芷苓为上。从此,许翰英的荀派戏《红娘》、《红楼二尤》、《勘玉钏》《丹青引》、《鱼藻宫》、《绣襦记》、《杜十娘》、《霍小玉》、《埋香幻》、《钗头凤》等,都演得十分成功,名震艺坛。他还擅长青衣戏,他的《孔雀东南飞》、《桑园会》,均以凝重端庄的气质赢得佳评。

这年,“四小名旦”之一的李世芳因飞机失事殒故,平津广大观众重新投票遴选,许翰英当选为新“四小名旦”之一。

年底,他离平赴济南、上海等地演出后,重返青岛演出。报纸剧评中称其“处处墨守荀派绳准,扮相台风并皆佳妙”,演出大受欢迎。1948年春节期间,他与“新四小名旦”中的陈永玲在青岛礼堂(今市南会堂)同台演出,一时轰动岛城。这年,许翰英再赴上海演出,与梅兰芳晤面,拜梅为师。

1949年青岛解放后,许翰英又来青岛,与之配戏的有谭元寿、沈金波、陈盛泰、孙甫亭、曹世嘉、李益善、王多寿、谷玉兰等,在永安戏院和华东戏院演出。还曾与吴素秋一起进行义演,演出了《玉堂春》等名剧。

1950年4月,许翰英率著名小生演员刘雪涛、著名三花脸彩旦演员赵春亮、司鼓刘玉竹、琴师葛绥之、笛师汪文英和花脸演员杨寿山,一起参加了青岛市文联京剧团(青岛市京剧团前身)。

青岛文联京剧团是以原胶东文协“胜利剧团”第二演剧队为基础,吸收了“求知会”(京剧业余组织)和文联文工团部分人员组建的,团长张文宸(原胶东文协演剧二队队长)。该剧团空冠“京”字,却兼演柳腔、洋琴戏(后定名吕剧)、评剧等。许翰英进团后,把自己的剧目带进剧团,并做了必要的艺术加工;参与了剧团原有剧目《闯王进京》、《探地穴》的演出,还排演了《孟姜女》、《梁祝哀史》、《武大郎之死》等新编剧目。此间演出,除个别情况进大剧场外,大多是搭台露天演出,观众每场达万人之多,盛况空前。1952年2月,许翰英告别青岛市文联京剧团,巡演华东各地。他在青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为青岛市京剧团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培养了一批优秀演员,为青岛市京剧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离青后,许翰英先后出任新乡、南京、江苏、徐州等省、市京剧团团长、副团长等职。他致力于京剧改革,集编、导、演于一身,艺术上精益求精,曾多次获省、市级和国家级京剧会演一等奖、荣誉奖,还多次在江苏京剧院和徐州戏曲学校授艺,深受好评。像许多名演员一样,他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红娘、苏三、金玉奴、尤三姐等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的文化素养颇高,尤长于绘画,上演《丹青引》时,即兴作画,援笔立就,每每引起满场喝彩。他的艺术造诣,为中国戏曲曲艺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许翰英是中国戏剧协会江苏分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和徐州市人大代表。“文革”期间,身心受到摧残,于1971年6月病逝于徐州。1979年初得以平反,1980年8月,有关部门为他召开了追悼会,恢复了名誉。

参考资料:

《山东省文化艺术志资料汇编》第五辑(1985年版)

《青岛市文化史料》第一辑(1984年版)

《平度文史资料》第九辑(1993年版)

《平度县志》(1987年版)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1981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