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市图数字资源

登  录

身份证号/借书卡号
密码 (默认666666)
平图微信公众平台

平图微信公众平台

平度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

平度图书馆微博

地方文献

首页地方文献地方名人

朱学达

来源:网络中心 作者:网络信息中心 阅读:1433 次 日期:2016-09-26

 

朱学达,字子上,号供石斋主,1933年生,平度市明村镇辛安村人。生前为山东省美术馆副馆长、一级美术师,山东省画院高级画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朱学达的家乡是平度历史上闻名的书画之乡。晚清,临村古庄进士于沧澜(官河南省南汝光道台)与诸城望族刘家联姻,刘墉的书法多有传入,影响颇大;冢前村进士于醇儒,任江苏桃源知县、高邮知州时,与挚友何绍基多有来往,其书法、匾额在在辛安一带至今仍有珍藏;民国年初,古庄书法家于翔鸿、宗颜、柳,其师系何绍基;朱学达的外曾祖父冢西村附生于文瀚善写颜、米和二王;学达的父亲朱奎三(字星元),少时曾拜于翔鸿为师,在省第一师范读书时,又是国画家吴天墀的得意弟子。

朱学达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中,自幼耳濡目染,爱上了书画艺术。七岁时,即能帮父亲写春联,十几岁就读完《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后来,又拜相距15里的矫戈庄村王清斋(农民指画家有传)为师,打下了牢固的书法和绘画基础。

1951年,朱学达在本村完小毕业后,留校任美术教师:1956年,调县文化馆工作:1957年,进省艺术干校培训班学习,师从省内著名书画家任迁乔、张鹤云、谢昌一、赵玉琢等。结业后,朱学达回到县文化馆,坚持深入农村,同农民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积累了许多素材,并精心创作了《地头学文化》人物画,获山东省青年美展三等奖,并入选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1959年调山东省群众艺术馆工作,先后任美术创作部主任、副馆长等职。1960年,同著名国画家于希宁、王企华两位前辈调北京人民大会堂负责山东厅的装饰美化工作,共同设计创作了《六合同春》、《四季花卉》等,又与书法家高小岩等合作,利用《曹全碑》、《史晨碑》、《礼器碑》、《乙瑛碑》拼凑填补了汉隶毛主席律诗四条屏,悬挂山东厅外。此屏后出版畅销全国。1984年他参与了山东省书协、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山东省旅游局组织的对云峰、天柱诸山北朝刻石进行普查,写成了《云峰石刻艺术》一文,除应邀为全日本书道联盟访华团作报告外,还发表在《全日本书道联盟会报》和《中国书法》上。1992年应泰国之请,为其皇宫“淡浮院”书写的两幅八只楷书条屏,很受欢迎。

朱学达是一位书画双臻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作品同样有极深的造诣。他善画国画人物、山水、花卉等;对西画、水彩画亦迷恋多年;对传统的木版年画也情有独钟。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创新的木版年画《和平幸福》、《龙凤呈祥》、《八大员》等作品在全国影响颇大,其中《龙凤呈祥》入选全国“国庆献礼美展”,《美术》、《中苏友好》、《人民日报》等10多中报刊发表,获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第三届年画展作者奖。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朱学达又恢复了以国画为主的美术创作,画的最多的是传统历史人物、山水花木和现代人物等。如《苏武牧羊》《昭君出塞》、《红叶题诗》、《白秋练》、《桐荫清昼》等。古装人物画册《罗杉记》,以工整细腻的笔墨技巧、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赢得社会好评。反映渔民现实生活的《油香万里》、《补鱼网》曾在全国轰动一时。

朱学达的书画艺术成就得社会和国内外艺术界的充分肯定,其作品除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书展外,还曾去日本、韩国、英国、德国、新加坡、法国、意大利、芬兰、印度、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展览。其影响遍及国内外。

朱学达还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无论是书品、画品和人品,在孔孟之乡,有口皆碑。他生活简朴、不修边幅、寡言少语,心地善良质朴无华、以情相归。不媚上凌下,不顾盼自雄。大事讲原则,琐事总马虎,从不参与与无意义的纷争。写字作画,甘于清苦耐得寂寞,不图名利,只求艺进。诲人不倦,虚左以待。恪尽职守,功成不居。虚怀若谷,坦荡旷达。

1973年,朱学达深入胜利油田体验生活,创作了一幅表现石油工人形象的国画《喜听原油滚滚来》,此画实际是朱学达亲笔所画,但署名都是一位工人师傅,朱学达说:“没有工人师傅草图的启发,我就不会创作这幅画”。此画先后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画、连环画全国展”、《人民日报》作为封面,刊登在1974年第一期、《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十多种报刊予以刊载、北京荣宝斋水印出版、天津杨柳青移植成年画。署名都是那位工人师傅。后来,文化部通知作者,复制两幅,一幅准备去日本等国展,另一幅有中央美院放大成巨幅悬挂北京火车站。至此,在那位工人师傅实在无法完成的情况下,文化领导才知道原来出自朱学达之手。后来,在领导的劝说下,朱学达完成了复制任务,并把自己的名字署在那位工人师傅名字的后面。由此,可见朱学达高尚艺德之一斑。

1988年,为纪念济南解放40周年,济南市重修解放阁,并立一纪念碑,将解放济南英勇献身的3764名烈士英名镌刻其上。时值酷夏,素称山东火盆的济南热浪如沸。年近花甲的朱学达,光膀露体,汗流浃背,即要核实姓、名用字,又要计算竖横格局,拼搏28天。任务完成,人也累倒。有关部门要给报酬,朱学达分文不取,答曰:“烈士们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点血,我才流了几点汗,算什么!”由是,可见朱学达的高风亮节。

朱学达热爱家乡,怀念家乡,家乡人凡因题写匾、牌、题词、留言等,他无不立即应诺,提笔挥毫,让你踌躇而去,满意而归。1995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派员请朱学达先生提写碑文,他不胜兴奋,觉得这是家乡的一件大事好事,欣喜之中,挥毫写就,为家乡留下了永久的纪念。2002年4月7日至11日,朱学达同辽宁美术出版社编审,画家李春(张舍于埠村人)一起,在平度市展览馆举办了“朱学达、李春故乡情书画联展”,实现了他反哺家乡父老乡亲的心愿。

正当朱学达功成名就,处于书画艺术家一生中最成熟的时期,不幸患胃癌,因疏于检查,发现时已近晚期,于2005年1月8日23时在济南逝世,终年72岁。

<
1434